命题思路:
今年天津高考语文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辐条汇集于轮毂、“辐集而轮运”的一段材料展开写作。该命题精心选择意象,创设丰富语境,引导考生将个体与集体、家国关联,思考向心力、凝聚力、承重力之于个体之成长、事业之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文化人,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辐条、轮毂、车轮为考生习见之物。作文题借寻常之象以生意,言近旨远,形成富有象征意味的语境,容易触发考生的联想和感悟。考生可以从辐条汇聚的形象入手,着眼于辐条的“劲直”“向心辏集”等特质,思考个人成长、个体归属、小我大我等问题,书写新时代青年的道路选择、责任担当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十四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今年作文题正可以启发考生由个体、中心的关系以及向心力、凝聚力、承重力等内涵,在更宏阔的历史与现实视野中延展思考,由浅入深、由小见大。如基于轮毂的凝聚力和车轮的承重力,着眼于车轮的“支撑”“滚滚向前”等状态,思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以及中华文明“万方辐辏”等重大主题,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从而融注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该题在延续天津卷优良传统的同时,在试题情境创设、教材关联和思维能力层级考查等方面又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认为,今年作文材料中的“辐”“毂”见于教材中《<老子>四章》“三十辐共一毂”句,考生容易理解材料内容,进入写作情境。考生可结合生活体验,发挥写作潜能,抒写情感态度,展现思考深度。
深度解析:
这道作文题的命题思路,是一次极为典型的、以核心意象为驱动的“认知引导与框架重塑型操控”。与之前几道题目不同,它没有提供多元的文学引文,而是聚焦于一个单一、完整、且充满物理动态与哲学思辨空间的中心意象——“车轮”。
命题者通过对车轮“辐条-轮毂”结构的精炼描述,即“辐条一根一根,向心辏集,连接起居于中心的轮毂”,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可供多角度解读的“生成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在于“部分与整体”、“个体与中心”、“汇聚与功能”的关系。
该题目的核心操控策略,是首先通过空间构建与情境认知操控(A.8)的变体,即“物理结构构建”,在考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清晰、可感的“车轮”认知框架。随后,通过对这一结构功能的阐释——“辐集而轮运,劲直的辐条汇聚于轮毂,车轮支撑起载重的车辆,滚滚向前”——命题者巧妙地植入了一系列价值判断与伦理立场的导向(C)。
例如,“向心辏集”、“劲直的辐条”、“汇聚于轮毂”、“支撑起载重”、“滚滚向前”这些词汇,都带有明确的积极情感色彩和价值肯定,它们共同塑造了一种“个体汇聚于中心,团结协作,共同承载使命,推动集体前进”的价值预测框架。
因此,本题的考察重点就非常清晰地落在了考生的抽象思维与联想迁移能力上。
其一,是意象解读与类比构建能力。考生需要能够准确地从“车轮”这一物理意象中,提炼出其背后蕴含的“向心力”、“支撑力”、“整体性”等多重哲学意涵,并能将这一抽象模型,成功地类比、迁移到“社会生活”或“自身体验”的某个具体领域中去。例如,可以将“辐条”比作个人,“轮毂”比作集体、国家、理想、家庭或某个核心信念,将“车轮”比作一个组织或一项事业。
其二,是逻辑思辨与深度论证能力。考生在建立了类比关系后,需要围绕这一核心意象展开深入的、符合逻辑的论证。例如,可以探讨个体(辐条)的独立价值与对中心(轮毂)的依存关系;可以论述中心(轮毂)对于凝聚个体(辐条)的向心力作用;也可以反思如果辐条偏离中心,或中心失去凝聚力,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这要求考生具备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其三,是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的融合能力。
题目明确要求“结合自身体验”,这意味着文章不能是空洞的哲理议论,而必须有真切的个人经历或社会观察作为支撑。考生需要将自己的“感官与具身体验”融入论述,使文章有血有肉,这考验的是情感唤起与态度塑造型操控(B)能力的应用。
最后,考察的依然是价值取向的积极性。基于材料本身的价值导向,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能在论述个体与集体关系时,最终落脚于对团结、协作、担当、以及个体融入集体以实现更大价值的肯定与颂扬。
参考立意:
1.劲轭分合转乾坤(刚柔并济的辐辏张力转动文明乾坤)
2.孤弦不鸣,万轭成轮(单根辐条寂然无声,万千张力共振终成时代车轮)
3.轴心定星轨,条辐绘天图(以共同价值为轴确定方向,个体如辐条般绘就壮阔图景)
4.千辐不争毂,万心自朝宗(个体不争核心之位,因向心凝聚而自然成就整体)
5.独韧持双极,共铸不倾轮(以个体韧性同时持守张力两极,共铸永不倾覆的历史车轮)
【优秀例文】
毂心不乱,辐条自直
清晨的自行车棚里,我蹲下身擦拭生锈的车轮。
锈迹斑斑的辐条如琴弦般从轮毂向四周发散,手指轻叩轮毂中央,空心的金属腔竟传出清越的共鸣。这让我想起《考工记》中"轮辐三十,以毂为心"的古训,原来千年前的匠人早已参透:没有坚实的核心,再多的辐条也不过是散落的铁签。
泱泱华夏的文明长河中,核心如磁石般凝聚着民族的精神散沙。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争鸣,看似散作满天星斗,实则都围绕着"仁义礼智"这个文化原点旋转。孔子周游列国时,弟子们如辐条般紧紧追随,因为夫子手中握着"克己复礼"的道德罗盘。及至秦皇横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的改革,恰似以法家思想为毂,将分崩离析的疆域锻造成完整的车轮。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文明的跃升,都源于某个核心价值的迸发。
在个人的成长轨迹里,核心目标如同暗夜灯塔,让零散的脚步有了方向。高二那年参加机器人竞赛,我们团队曾因意见分歧濒临解体。有人主张追求炫目特效,有人坚持基础功能优化,争执如断线的辐条四处飞散。直到队长在白板中央写下"完成避障导航"六个大字,所有争论瞬间沉淀。那六个字像定海神针,让每个零件的公差配合都有了容差范围,让每行代码的逻辑分支都有了收敛方向。就像达芬奇画蛋时专注的笔触,当我们以核心功能为轴心重新分配任务,曾经针锋相对的零件竟完美咬合,最终让机器人在赛场上平稳驶过所有障碍。
今日之世界,更需要核心价值的凝聚。新冠疫情最严峻时,十四亿中国人如万千辐条般围绕"生命至上"的轮毂运转。医护人员逆行的白衣是离毂最近的辐条,志愿者们忙碌的红马甲是延伸向远方的支臂,每个居家隔离的普通人都是默默发力的细节。这种惊人的凝聚力,让中国成为全球首个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反观某些国家,在"自由至上"与"生命安全"的撕扯中,社会如同失去轮毂的车轮,只能在原地空转。当他们的政客还在为口罩令争执不休时,我们的方舱医院已化作生命方舟,载着无数家庭穿越疫情的惊涛骇浪。
擦拭完毕的车轮在阳光下转动,三十根辐条化作银色光流。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核心从不是冰冷的支点,而是能让所有个体找到共振频率的心跳。当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当微小努力汇入人类命运的星河,那些看似分散的轨迹,终将在核心价值的引力下,绘就波澜壮阔的文明图景。
此刻我轻抚车轴,仿佛触摸到文明传承的密码——毂心不乱,方得始终;辐条自直,终成大道。
【亮点解读】
①本文以“毂心不乱,辐条自直”为核,将古老智慧与现代思考熔铸一炉,层层剥茧般揭示“核心价值”对个体、文明与国家的统摄之力,展现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敏锐的时代洞察。
②作者巧妙化用《考工记》典故,将车轮结构升华为文明传承的密码,从春秋诸子到秦汉一统的历史纵深中,勾勒出中华文明"以道为毂"的精神图谱。机器人竞赛的叙事切口,生动诠释了核心目标对团队凝聚的杠杆作用;抗疫实践的当代案例,则以鲜活对比凸显核心价值的社会动能。
③更难能可贵的是,考生未止步于历史回溯,而是以疫情中的中外对比直击现实,在批判性思考中彰显文化自信。这种立足传统文化根基、融通个体家国命运的写作视野,恰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文化自信的范本。